6 月 26 日凌晨,知名公益人陈行甲发布了一条视频,标题为 “我的书写生涯得到的最高褒奖!”
原来,6 月 25 日晚,在北京西单图书大厦读书会上,陈行甲和工作人员注意到一位衣着朴素的大叔,一直在附近徘徊,神情间显得有些不好意思。
工作人员与大叔交谈得知,他来自河南濮阳,今年快六十岁了,是一位建筑工人,工作内容是搬钢筋、打混凝土,当天休息便来此看书。
视频中的他满脸皱纹,神情中略带凄苦,显然生活不易。但他衣着朴素而整洁,脸上始终带着友善、淳朴的笑容,从内到外都散发着对知识的渴望与对生活的希望,这令在场的人们无不动容。
了解情况后,陈行甲与志愿者赠送大叔两本书,陈行甲还在书上签字,并留下自己的联系方式。叮嘱大叔之后一定要联系他,随后又送给大叔一杯酸梅汤。
在视频配文中,陈行甲写道:“这位老哥,你是我的书写生涯得到的最高褒奖!” 陈行甲还表示,很后悔没留下大叔的联系方式,并喊话大叔 “请你记得翻看书的最后一页我留给你的电话号码,我在等你的电话或者信息”。
这条视频发出后,大批网友深受感动、纷纷留言。还有网友讲述了一位农民拜其父亲为师,学习写诗的故事。
比如,2020 年在东莞图书馆写下 130 字感人留言的吴桂春。又如 2023 年,因在深圳街头弹奏钢琴备受关注的易群林。无论生活甘苦,无论收入多少,面对生活他们都能建造一座精神花园,保持内心的宁静与富足。
6 月 27 日上午,记者联系到当事人 —— 刘诗利,他说,自己已经联系过在国外忙碌的陈行甲老师,对方约着回来跟他见面聊,一起吃顿饭。
刘诗利今年 59 岁,他表示,自己初中毕业,当时条件比较艰苦,没考上高中就没再继续上学,“当时想着自己看书也能学知识,平时喜欢读书”,主要是看建筑、农机、电焊还有诗歌类的书籍,有时候也会看《辞海》这些工具书。以前在村里小学当过几年民办教师。
为了贴补家用,他农忙之余就外出打零工。今年麦收结束后,他到北京找活干。
说起 6 月 25 日在北京西单图书大厦的温暖经历,刘诗利说,那天他休息,遇到陈行甲的新书分享会举行,就听得特别认真。他告诉记者,当时没买书,一方面原因是手头不宽裕、想省点钱,另一方面,干活的时候带着书不方便,也没时间和精力看书。
刘诗利说,陈行甲给自己签名送书的事,让他觉得很温暖,也很感激,也因为这次没花钱拿到了书,觉得有点过意不去。
对于自己在网上的走红,刘诗利说他没有短视频账号,是别人告诉他,他才知道。儿子也给他打来电话,跟他了解情况,他没想到这个普通的事在网上引起这么多人讨论。
6 月 26 日,记者来到濮阳县文留镇银岗谷堆村,见到刘诗利的妻子韩玉竹,她告诉记者,丈夫刘诗利喜欢读书、看报,回到家得空就喜欢去濮阳县图书馆看书。
这段温情互动的视频上传网络后火爆出圈儿,感动了无数网友。
“看了好多遍,热泪盈眶。”“一大早给我整哭了…… 脚踩泥泞依然仰望星空。”“感动,为他们俩的双向奔赴,也为人间有大爱有温暖!”“看到这个视频中的这位大哥黑红憨厚的脸,我想起了罗中立 45 年前的油画《父亲》,不,不是画中的《父亲》,而是我看到了自己的父亲;看到这位在工地扎钢筋的农民大哥对读书的渴望,我想起了路遥《平凡的世界》里的孙少平,还有我的哥哥姐姐们,还有千百万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兄弟,他们的生活虽然艰辛,但他们从来也没有失去对读书、对知识的渴望,对美好生活的渴望。”
(责编: admin5)
免责声明:本文为转载,非本网原创内容,不代表本网观点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